首页  单位概况  机构设置  党建园地  信息公开  规章制度  办事指南  下载专区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辽宁大学获批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4-08-27 18:08   科学技术研究院

8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我校共获批22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青年项目14项,资助经费共计799.39万元。

2023年10月,我校启动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坚持以“提前布局、稳步推进”为原则,以重点项目全程培育为基础,以提高科技服务质效为途径,采取内外协同、校院联动方式开展申报工作。首次开展遴选重点本子全程跟踪辅导模式,深挖科研潜力、提升申报质量。继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基金导师制度”开展三轮评审辅导以及院内初审、小同行评审、学校复审“三步走”评审机制。坚持早部署、广动员、深推进,实现了我校国自然立项数量和质量的稳定发展。

2024年度国自然集中申报期,在全校各教学科研单位及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下,我校申报数量达到265项,再创历史新高,获批总数也连续保持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经管类获批4项,取得国自然申报以来最好成绩;历史学部首次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我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也是我校持续推动理工科振兴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

2024年度辽宁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项目名称: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协同控制:暂态-稳态多约束下的设计方法研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马瑞诚,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基金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入选“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获得校优秀科研工作者、青年拔尖人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在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2021),发表录用学术论文50余篇。辽宁省数学会理事、《控制工程》编委。

项目简介:本项目考虑子系统的本质非线性、控制力的有限性、工作模态的切换性、不同模态的差异性、性能约束的多样性,将暂稳态性能的多约束与预设时间收敛融入到控制器和切换信号的协同设计中,研究暂稳态多约束下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协同控制设计方法,将揭示控制器与切换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对系统整体动态行为的影响,建立暂稳态多约束下切换系统的协同控制理论框架,完善和发展切换系统的设计理论。

项目名称:对称性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精确解和变分积分子中的应用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刘畅,物理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其对称性与守恒量、几何力学与几何数值积分方法、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精确解与数值解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面上项目2项,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在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具有重要应用的非线性系统,基于系统的对称性分析和对称约化理论,实现对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精确解或变分积分子研究,从而通过准确描述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探究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该项研究能够揭示非线性系统的对称性和可积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称变换可以拓展可积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应用领域,利用对称性分析和对称约化理论开辟解决高维非线性系统求解问题的研究思路。

项目名称:机器学习力场EEM-ML的构建及离子液体基电解液离子状态和离子传输的研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吴阳,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溶液体系、新型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化学反应历程及机器学习力场等研究。在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J. Phys. Chem. B, J. Chem. Phys., J. Comput. Chem., 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

项目简介:离子液体基电解液(IL-BEs)作为有发展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解液,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创造了新的机遇。特殊的离子间相互作用使IL-BEs中的静态结构和动态传输机制仍不明确,机器学习力场(ML)通过训练能量和力获得势能面信息。本项目将电负性均衡方法(EEM)应用于ML,高效精准模拟IL-BEs和IL-BEs/石墨烯体系中“自由离子”、“受限离子簇”和“空隙”的分布、离子输运等。实验测定电导率和微分电容等性质,光谱分析纳微结构。结合实验和理论,揭示导电机理和储能机制,为IL-BEs超级电容器实现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协同输出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名称:羊草基因型多样性对东北退化草原群落恢复影响的级联效应研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周婵,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牧交错带草地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常务理事,辽宁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22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09年入选沈阳市优秀人才,2014 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辽宁省畜牧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2020年获得中国草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项目简介:羊草作为东北草原的主要优势种,对促进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起到重要作用。本项目以不同基因型羊草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混植群落开展羊草基因型多样性对功能性状多样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和群落特征等内容的同步综合研究。阐释基因型多样性与种群、群落等多个水平生态过程的关系,揭示羊草群落恢复演替的生态机制,丰富基因多样性研究体系,深化植物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基础理论,为东北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项目名称:寒旱区封闭式湖泊咸化过程中硒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季节性差异机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苏丹,环境学院教授,2019年入选辽宁省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2部。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国内领先)5项,获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认定成果1项。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达里湖流域硒持续流失机制尚不清楚的科学问题,基于学科理论发展趋势以及湖泊管控的现实需求,结合寒旱区特有的水文环境特性,将寒旱区半咸水封闭型湖泊达里湖水-表层沉积物-深层岩芯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探明达里湖咸化过程中硒的长期变化过程及其指示意义,为深入理解寒旱区半咸水封闭型湖泊咸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科学判识不同环境条件下硒的环境行为和潜在环境效应,改善半咸水湖泊生态环境和减少生态灾害的发生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项目名称:面向多源时序异质网络的主从群体识别与信息传播控制机理研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李冬,信息学院副教授。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信息系统监理师、软件工程师等。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系统专委会执委、数据库专委会执委。研究兴趣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5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著14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项。曾就职于东软集团,项目主管、资深项目经理,承担数十项计算机软件研发项目。

项目简介:本课题研究面向多源时序异质网络的主从群体识别与信息传播控制机理,主要包括:主从行为表示模型,充分考虑时序异质网络的深层次特征与时序特征,基于网络嵌入平滑演化深度获取主从行为特征。研究主导群体识别,分别以主导个体和主导群体为识别目标,充分利用多源异质网络的互补性和竞争-合作关系,实现主导群体信息的有效融合。研究受众群体识别,分别基于观点独立性和信息级联效应深入推断受众群体的构成。研究主从群体信息传播控制机理,深入获取主从群体间潜在关系,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增强及信息传播等任务的协同,保证主从群体间良性交互。本课题的研发成果可为金融反欺诈、网络营销、群体性事件检测等提供有力支持。

项目名称企业战略性技术创新应用扩散机制和模式研究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王伟光,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创新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与集群、数字经济与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等项目60余项,出版《中国产业自主创新实证研究》等著作5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项目简介:重点研究企业层次的战略性技术创新如何能够在提高企业自身绩效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战略性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技术创新大规模应用扩散统一起来,突破重点领域技术瓶颈、技术壁垒,打造多样化战略技术创新应用扩散场景和模式,让更多同业或其他行业参与者共享关键技术知识,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质量和效率,完善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

项目名称交易性社会关联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研究:事实、机理及证据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负责人简介:徐业坤,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辽宁省优秀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8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China & World Econom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项目简介:中国产品市场存在着普遍的交易性社会关联,然而鲜有研究关注该重要现象。本课题在刻画交易性社会关联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准自然实验等方法考察交易性社会关联对企业广义投资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中国产品市场交易性社会关联具有哪些事实特征和规律?第二,交易性社会关联如何影响企业研发创新、有形投资和劳动力投资决策?第三,交易性社会关联与其他社会关联在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方面存在何种交互作用?本课题从交易性社会关联角度拓展了组织间关系和社会关联等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利用交易性社会关联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有效管理供应链关系和完善市场监管提供依据与参考。

项目名称含有不完全观测值的高维回归模型的统计推断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熊玮,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王德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缺失数据分析、模型平均、分位数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in Medical Research等统计学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入选2023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

项目简介:高维数据广泛存在于生物学、经济学、信息通讯等领域。由于实验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导致观测值的不完全收集,对此类数据进行建模时需充分考虑不同缺失类型对模型拟合、预测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特定的响应机制或条件分布,其有效性会对模型的错误假定非常敏感。为此,本项目主要在含有不完全数据的高维回归模型中研究提升估计量稳健性的方法。首先,研究存在模型误定时变量筛选的收敛性并在缺失数据的框架下作出改进;其次,提出新的加权准则对候选模型进行聚合,研究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并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同时讨论提升估计量对模型误定时的稳健性方法;最后,提出适用于高维不完全数据的聚类器,研究不同聚类方法的拟合效果。

项目名称基于界面/表面工程调控的单颗粒上转换荧光测温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刘雯,物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稀土发光动力学及应用研究。现已发表高水平SCI文章15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两项,为《电路原理》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

项目简介:将非接触式荧光测温的空间分辨率提升至纳米尺度,利用单颗粒的上转换发光进行温度原位监测,对推动微/纳米流体学、光/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以单颗粒的界面/表面性质为切入点,优化单颗粒上转换发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单颗粒上转换荧光测温体系。在单颗粒水平上,揭示纳米颗粒内部受温度调控的电子、光子、声子行为,阐明与单颗粒界面/表面相关的能量吸收、转换、传递及耗散过程。本项目将为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单颗粒荧光测温技术提供设计思路、关键材料和理论支持。

项目名称基于ESPT机制的多质子荧光探针体系的微观机理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石薇,中共党员,物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方面,获批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省级三等奖,校级一等奖;指导学生获辽宁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研方面,以辽宁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省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4项,授权发明专利1件;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2020年获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作为新的传感机制,已经被广泛用于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开发。该类荧光探针在各种检测和标记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传感性能。荧光传感器的识别响应机理是设计高效荧光传感器的核心因素。ESPT荧光探针分子,特别是涉及多质子转移的探针分子结构复杂,导致其对不同待测物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基于此问题,本项目将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法,对几种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基于ESPT反应的荧光探针分子体系展开研究。本项目的开展为新型、高效荧光传感器分子的开发及其在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名称相结构稳固策略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赵洋,物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市杰出人才,沈阳半边天巾帼建功先锋联盟成员。致力于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在Science(第一作者)、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 Materials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开展系统研发和技术攻关工作,以探索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器件稳定性提升的瓶颈为目标。拟通过稀土卤化物掺杂的相结构稳固策略,解决具有最佳带隙的FAPbI3钙钛矿在室温下为黄相、结构不稳定以及高效率和稳定性难以兼顾的问题。从材料理论设计-材料和器件构筑-器件机理性质研究-高性能器件实现这一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工作,拟取得效率大于27%、稳定性超10000小时的高效与稳定兼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实现器件效率和稳定性国内外领先,为实现钙钛矿太阳电池商业化奠定基础。

项目名称香菇菌丝体多糖调控UPRmt途径改善丙烯醛诱导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刘丹,生命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2型糖尿病防治及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研究。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项目简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机体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自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刺激丙烯醛合成,这是体内糖毒性的早期不利影响之一。本项目立足于我国糖尿病防治需求,从分子、细胞、整体动物水平上系统阐明实验室前期发现的一种新型香菇菌丝体多糖(LMP)抑制丙烯醛诱导胰岛β细胞毒性作用,阐明丙烯醛诱导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筛选丙烯醛毒性抑制新靶点,揭示 LMP 改善丙烯醛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机制。本研究旨在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新的有效干预策略及手段,为香菇菌丝体多糖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名称氮沉降背景下丛枝菌根真菌-龙葵共生系统修复镉污染土壤的作用机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油勇强,中共党员,环境学院讲师。致力于土壤/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相关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镉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强化植物重金属修复效能是一种有效的举措,但氮沉降诱导的土壤氮磷剂量特征变化为丛枝菌根真菌-植物联合修复带来巨大冲击。本项目旨在研究氮沉降背景下的丛枝菌根真菌-超积累植物耦合系统的镉污染修复效能,分析环境因素对共生体系修复过程的调控策略,揭示氮沉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植物”系统中镉迁移转化的调控机制,阐明共生系统根际微环境重建模式。研究成果将为氮沉降背景下的丛枝菌根真菌-超积累植物共生体系的镉污染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土壤安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名称考虑多维状态约束的异构复杂电网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崔恩畅,民革党员,轻型产业学院讲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主任。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从事复杂网络约束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及电力网络运行保护技术应用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或会议上10余篇,获得IEEE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电力系统保护委员会论文奖1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持/参与横纵向课题10余项,相关成果转化数百万元。

项目简介本项目将研究建立源荷状态受约下的异构复杂电力网络模型,深入挖掘低宽温域、不同质性以及高比例随机性约束条件下的系统运行内在规律,研究含有异构能量单元、可变网络结构及源荷不确定性的复杂电力网络的建模方法,为电力网络运行特性机理研究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模型支撑;其次,考虑能量节点的不同质以及可变结构性,利用切换系统、复杂网络动力学等理论,研究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异构电力网络运行性能;最后,研究多约束以及随机动态约束条件下对异构复杂电力网络运行及调控的影响机理,提出能量单元及节点的稳定运行与协同控制策略。本项目研究工作将致力于异构复杂电力网络的理论分析及运行调控,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价值。

项目名称磁悬浮飞轮-锂离子电池混合储能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高筱婷,中共党员,轻型产业学院讲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从事新型储能系统状态监测与运行控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国网公司科技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4篇,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IEEE Trans论文5篇。获得IEEE TCE年度最佳论文奖第一名、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等。

项目简介混合储能的协同控制与优化运行是充分发挥其互补优势,从而灵活调节新型电力系统短时间尺度响应能力和中长时间尺度支撑能力的前提。本项目以磁悬浮飞轮-锂离子电池混合储能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协同控制与优化运行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外部特性分析研究;②内部状态监测研究;③协同控制方法研究。通过以上研究,重点解决多时间尺度时序数据的解析与特征提取,以及多约束多目标优化下异构系统的协同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为充分发挥混合储能电力电量双调节优势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本项目研究对于促进混合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应用,进而推动能源转型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基于退极化场调控超晶格薄膜铁电极化增强机制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林俊良,轻型产业学院讲师,沈阳市拔尖人才。主要从事:1)铁电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研究;2)金属材料的使役行为研究。近年来,已在Nano Letters、Acta Materialia、ACS Nano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和教育厅面上项目。获辽宁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校级一等奖。

项目简介铁电超晶格,作为由多元材料在纳米级交替构筑的多功能人工薄膜,在下一代铁电集成器件的研发中被寄予厚望。目前,铁电超晶格的极化性能尚不理想,其构成材料间未被有效屏蔽的退极化场是阻碍其极化性能提高的瓶颈问题。项目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以超薄导电氧化物作为新型构成材料的超晶格体系,结合对周期厚度和生长氧压的调控以降低退极化场,阐明铁电/导电氧化物超晶格的应变和静电边界条件调控机制;在由非铁电材料构成的顺电/导电氧化物超晶格中获得稳定的铁电性能,阐明氧空位的分布对于极化行为的影响,厘清极化增强机制。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突破超晶格性能调控的关键技术瓶颈,为高性能集成铁电薄膜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项目名称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双位点活性电解质设计及增效机制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井明华,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化学、电化学储能。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SCI TOP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60+;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 6 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6项。2020年和2023年获得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奖。

项目简介项目以国家对新型长时储能技术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针对水系有机液流电池(AORFBs)能量密度低的瓶颈问题,提出基于离子液体模型结构构筑系列双位点有机活性电解质的全新策略,并以此为基础系统研究有机电解质结构对电解液关键性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①明晰高亲水有机活性电解质的特征结构参数,为高水溶性有机活性电解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②探明双位点结构对电解液相关性质的影响作用规律,为电解液组成及应用条件提供优化方向;③明确新型电解质溶液体系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为优化构建高能量密度AORFBs提供全新普适性策略。本项目对于新型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低共熔离子液体的极性识别对木质素纳米颗粒离子传导的增效作用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康莹,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探索等。以第一及合作作者在SCI一区期刊Green Chem., ChemSusChem, Int. J. Biol. Macromol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授权专利2项,公开10余项。

项目简介低共熔离子液体(DEILs)是制备木质素纳米颗粒(LNPs)的理想介质。然而,传统LNPs离子传导能力差,制约了在导电领域的应用。本项目首次利用DEILs两性化LNPs表面电荷,提高离子传导能力。首先,利用“基团引入”调控DEILs极性、采用极性新标度法分析极性影响机制;其次,探讨DEILs极性对“电荷锚定”的影响机制,研究LNPs电荷调控规律;最后,以两性LNPs为刚性骨架,制备高导电/高强韧导电水凝胶,探究两性LNPs对导电性能的增效作用。本项目从DEILs极性的独特角度,创新性地开发了电荷调控新方法,提出两性LNPs促进离子传导新思路,为可再生低碳资源的升级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和启示。

项目名称不确定性冲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顾夏铭,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于创新网络视角研究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冲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创新网络视角下不确定性冲击影响技术创新的分析框架:(1)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来阐释不确定性冲击对直接受到冲击的产业部门创新活动的影响机制;(2)阐释跨部门创新知识溢出的联系机制,建立基于创新网络的跨部门创新联动方程,提出不确定性冲击对受冲击产业部门的直接影响会进一步通过创新网络传导至关联产业部门的创新活动;(3)利用专利数据识别和量化创新网络,从创新网络视角为理解中国创新现状和特征提供典型事实;(4)开展实证分析,为研究创新网络视角下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创新的作用机理和传递路径提供经验证据,为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项目名称技术科学家的社会功能及成长机理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崔林蔚,历史学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科技人才与政策等方向研究。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省市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1项,在《科学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简介目前我国技术科学家群体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仍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评估体系不健全、培养过程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而究其根本,问题在于技术科学家的底层理论和实践路径不完善,具体来讲,包括(1)技术科学家是什么?(2)技术科学家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3)技术科学家的成长成才有何特点?基于此,课题采用案例研究、科学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和文本挖掘等研究方法,系统构建技术科学家基础理论体系,以中美技术科学类院士群体为基础数据集,评估我国技术科学家社会功能的现状与未来可能,明确我国技术科学家成长机理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技术科学家培育政策、推动更多技术科学家涌现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名称: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利用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负责人简介:周敏,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其他省、市级纵向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gricultural Economics – Czech》、《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地科学》、《经济地理》等SSCI/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项目简介: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利用碳减排的影响机制,提升耕地利用碳减排成效,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项目构建耕地利用碳减排的理论认知框架和定量表达模型,揭示数字乡村建设与耕地利用碳减排的真实图景及时空演变,着重回答数字乡村建设影响耕地利用碳减排的机理、效应及路径选择,最终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与耕地利用碳减排高质量协同推进的优化方案。

上一条:周浩波主持召开辽宁大学武圣校区新学期学生返校和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
下一条:辽宁大学获批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沈阳·辽宁大学 @ Copyright by www.l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 编:110136 电 话:024-62602345(蒲河校区)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邮 编:110036 电 话:024-62202013(崇山校区)
辽ICP备05001361号